爸爸妈妈看过来:在幼儿的世界里什么是安全感?
众所周知,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。房子盖得越高,地基越要打得深而稳。人如房子,璀璨的生命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,而这个地基的名字叫做 “安全感”。
它存在大脑潜意识中,平常并不会浮现于意识层面,我们习以为常。但如果我们缺乏这些最基本的安全系数,就会感觉脚下的路松垮,随时可能塌陷。
育儿育己:什么是幼儿的安全感
安全感,字面意思是安全无虞的感觉,即渴望稳定、安全的心理需求,属于一个人内在精神需求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心理的危险风险的预感,以及个体在应对事情时有力或无力感。
对于儿童来说,什么是安全感呢?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安全感的建立越早越好,婴幼儿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,关键时期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。
▶ 第一阶段(0-90天):我能活下去吗?
婴儿从舒适温暖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,所有的变化都是很剧烈的,伴随有家长可能感触不到的焦虑、惶恐和疑问。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活下去,需要从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获得满足。
▶ 第二阶段(90天-36个月):我能做自己吗?
在这个时期,孩子开始学习分离和独立,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
(1)4-10个月:自我意识萌芽;
(2)10-16个月:孩子各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,开始尝试交替亲密与分离。
(3)16-24个月:尝试更多分离和亲近,开始有自己的脾气,多了一些自主尝试。
(4)24-36个月:对外界充满好奇心。
▶ 第三阶段(4-5岁):我够好吗?
从四岁开始,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建立,也开始有记忆了,是一个崭新的“我”,非常需要他人的赞美、认同。
孩子必须怀有这样的信念:“世界是可靠的,生活是美好的,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信赖的”,才能获得生存的动力、勇气和毅力。安全感好的儿童内心坚信:“我是可爱的,我是被爱的,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,我有能力克服困难、解决问题,我相信自己的判断。”
安全感:爱是永恒的话题
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而家庭坏境能很大程度决定孩子日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,可见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。
在充满正能量的家庭里,永远会产生“1+1﹥2”、“1+1+1﹥3”的效应。这也是家庭的意义。
“独木难支,双木成林”,家庭拥有强大的凝聚力,能治愈心灵、给身体“充电”。一个正能量的家庭里,宽容、信任、鼓励、赞美、趣味、积极向上永远是主旋律,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,孩子的内心才会是充满阳光的。拥有积极正能量的家长,孩子才更容易建立安全感。
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危险的、父母是不爱自己的,时时担心会被父母拋弃;他会牺牲自己的健康发展,压抑自己的真实内在,想方设法讨好父母,以获取父母的赞许和接纳,从而获取存在感。
孩子像一张洁白的纸,父母就是拿着画笔的人。在平常生活中,家长一定从自身做起,给孩子树立榜样,不可经常打骂孩子。家庭环境温馨,孩子就会快乐、健康、有安全感。
最强后盾:父母高质量的陪伴
哈佛大学相关研究表明:人有两种发展需求,一是亲密性,主要来自母亲;二是独立性,来自父亲给予的力量和安全感。父母的陪伴和正能量,才会形成孩子人生最初的安全感和归属感,也是奠定孩子完善性格的丰沃土壤。
在这个被电子产品充斥的时代里,人与人的交流大多都隔着冷冷的屏幕,但是对待孩子却不可以这样,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和安全感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,那么作为父母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呢?
高质量的陪伴,足够的陪伴时间。
评判一段陪伴是否高质量,时间是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。事实上,这个“足够”的时间,并不是要让家长无时无刻的陪伴,而是要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里,能够给孩子充足的陪伴。
比如,和孩子一起参与到某项活动中,跟孩子形成互动,产生交流,与他一起体会快乐,引导他学到什么、认识到什么、理解到什么、感受到什么,相陪做伴同进退,让孩子能感受到“爸爸或者妈妈和我一起”,他才会真的满足。
高质量的陪伴,要有更深刻的内容。
这里列举几种可行的方式:陪孩子读书一起读一本书,或者各自捧一本书,安静地看一段时间,每天如此,形成习惯,看完之后彼此讨论一下。或者增强体质,和体育运动结合起来;培养思维能力,即和迷宫、猜谜游戏结合起来;培养动手能力,则可以和折纸、编织、彩泥游戏结合起来。
高质量的陪伴,要发散正向情感。
陪伴应该是一个温馨的过程,要耐心、细心且要有爱心,也就是“人在心也在”。正向情感的发散,让孩子的内心也逐渐满足,那么这个陪伴好像吃饭吃得香又饱,孩子内心满足,自然也安心。
父母足够的爱的陪伴,让孩子拥有有足够的底气和安全感,成为他们最强的后盾,在未来的成长中,孩子的自我满意度越来越高,发现和欣赏到别人的优点的能力越强,越容易感到信服,也更能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。
保证孩子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充分的心理营养,其未来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,即孩子社会化发展、功课、情绪控制方面都有极大的积极影响。